認識掠奪性期刊
一、掠奪性期刊的定義與起源
掠奪性期刊是一種利用開放取用出版模式(Open Access)卻缺乏嚴格學術審查與編輯程序的偽學術期刊。它們主要目的是賺取作者的文章處理費用(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, APC),而非促進學術交流與知識傳播。 這個概念由美國圖書館員 Jeffrey Beall 在 2010 年左右首次提出。他觀察到許多聲稱是學術期刊的出版單位,其實並不具備正規的審查與出版程序,因此他建立了名單(Beall’s List)來揭露這些期刊。
二、掠奪性期刊的運作模式
1. 低門檻大量投稿:掠奪性期刊通常來者不拒,只要願意付錢幾乎都能刊登。
2. 缺乏審查機制:沒有嚴格的「同行審查」(Peer Review),甚至在幾天內就回覆接受。
3. 誤導性宣傳:
o 假冒學術機構或知名編輯。
o 假造或誇大期刊的「影響因子」。
o 虛假聲稱被主流資料庫(如 Scopus、PubMed)收錄。
4. 頻繁發送邀請信:利用大量電子郵件邀請學者投稿或擔任「主編、審稿人」,以增加期刊的可信度。
5. 網站專業度低:常見語法錯誤、版面設計粗糙、連結失效等。
6. 高額收費且不透明:收費標準模糊,有時會在作者投稿後才告知費用。
三、掠奪性期刊的特徵辨識(如何分辨真偽)
項目 |
正規學術期刊 |
掠奪性期刊 |
同行審查 |
嚴格、需時數週至數月 |
很快、不透明或沒有 |
編輯委員會 |
具備專業學者,姓名公開可查證 |
虛假、誤用、名稱不明 |
收錄資料庫 |
Scopus、Web of Science、PubMed 等 |
宣稱被收錄但查無資料 |
網站設計 |
專業、語言精準 |
粗糙、拼字或語法錯誤多 |
收費標準 |
明確列出、合理收費 |
含糊或過高、後收費 |
聯絡方式 |
使用機構官方信箱 |
Gmail/Yahoo/Hotmail 類私人信箱 |
四、掠奪性期刊對學術界的影響
1. 影響學術誠信與信譽:偽裝成學術論文,但內容可能是未經驗證甚至錯誤的資訊。
2. 學者聲譽受損:被誤導投稿後,學者可能面臨升等或經費申請受阻。
3. 資源浪費:學校與研究機構浪費資源在無效的研究成果上。
4. 學術評量失真:若用數量評量研究成果,將可能誤認掠奪性期刊的文章為有效成果。
5. 抄襲與侵犯智慧財產權:掠奪性期刊常無保護機制,容易出現抄襲、內容外流等問題。
五、如何避免掠奪性期刊?
1. 使用可靠的資料庫與資源:
o 查詢是否被收錄於:Web of Science、Scopus、PubMed、DOAJ、ERIC 等。
o 使用 Think. Check. Submit. 提供的期刊審查指引(https://thinkchecksubmit.org)。
2. 查閱 Beall’s List(已停更,部分由其他網站接續更新):
o 雖非官方,但仍是掠奪性期刊的重要參考資源之一。
3. 與老師、學術前輩討論投稿對象:
o 特別是新手學者,在選擇期刊時應諮詢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。
4. 檢查期刊網站的專業度與資訊完整性:
o 包括 ISSN、出版單位、審稿流程、投稿指引、APC 收費等。
5. 留意投稿邀請信件的內容:
o 若語氣過於熱情、英文拙劣、強調快速發表或強烈鼓勵投稿,需提高警覺。